遥寄相思
意长笺短,不尽缠绵 。
![图片[1]-「云上」云中谁寄锦书来-氢创项目设计研究所](https://www.qnchuns.com/wp-content/uploads/2023/03/wxsync-2023-03-cca442c22c980173a5d7391191312d56.jpeg)
![图片[2]-「云上」云中谁寄锦书来-氢创项目设计研究所](https://www.qnchuns.com/wp-content/uploads/2023/03/wxsync-2023-03-dee953a409bb0c35fe1744301e13f2d5.png)
“这场战事不知道还要持续多久。”秦楚大战间隙,一对兄弟凑在淮阳战壕一角,给大哥写信。“借了战友的钱,都用光了。”“家里要是再不寄钱来,就要出人命了,急急急。”这封刻在木牍上的信被送到三千公里外的家中,最后随大哥进了坟墓,上世纪七十多年被考古学家挖掘,成为中国已知最早的书信。
在2249年后的电视节目《见字如面》中这封信被念出来:“求神祭拜的时候,如果得到的是下下签,那只是因为我身在叛逆之城的缘故,别想多了。”
![图片[2]-「云上」云中谁寄锦书来-氢创项目设计研究所](https://www.qnchuns.com/wp-content/uploads/2023/03/wxsync-2023-03-dee953a409bb0c35fe1744301e13f2d5.png)
书信是通信的一种方式。在“情暖童心·‘云’上同行”暨粟光计划志愿活动中,志愿者刘俊艳与胡玉林共同录制了小课视频《哇!这就是通信》。课程以时间为线索介绍了办事基本靠吼的原始人通信方式、烽火戏诸侯的烽火台通信、飞鸽传书通信、驿站通信、以及方便快捷的手机通信方式。
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,甚少有人以书信为托来递达爱慕之情,相思之苦,离家之痛,离离之惜。而她们独爱这一份藏于书信里的温柔。
信的启始为“久不通函,至以为念。”
倾诉思念为“暌违日久,拳念殷殊。”
钦佩致慕为“久钦鸿才,时怀渴谒。”
问病通意为“尊恙愈否,念念。”
信的结语为“驰函寓意,伫望示复。”
志愿者刘俊艳有幸一直有位笔友寄以书信往来,每有触及“念念”二字,都心中喜乐。信是情思烙烫在笔墨上的纸张。
“烽火连三月,家书抵万金。”在战火纷飞的岁月,家书如此可贵。
“闻君有两意,故来相决绝。”在得知司马相如另觅新欢,卓文君如是提笔。
“太阳太强烈,会把五谷晒焦;雨水太猛,也会淹死庄稼”。在儿子诉诸苦难时,傅雷回信安慰。
![图片[8]-「云上」云中谁寄锦书来-氢创项目设计研究所](https://www.qnchuns.com/wp-content/uploads/2023/03/wxsync-2023-03-b632b67ad6aa65628a1f6f077bf8c704.jpeg)
![图片[2]-「云上」云中谁寄锦书来-氢创项目设计研究所](https://www.qnchuns.com/wp-content/uploads/2023/03/wxsync-2023-03-dee953a409bb0c35fe1744301e13f2d5.png)
从书信到微信,鸿雁不再,传书鲜有。而在微信通信如此便捷的时代,仍有人坚持书信往来,仍有大学校长坚持手写录取通知书,仍有刘瑜教授手写家书给至亲。
![图片[10]-「云上」云中谁寄锦书来-氢创项目设计研究所](https://www.qnchuns.com/wp-content/uploads/2023/03/wxsync-2023-03-6833283c78b56660caac7572624a8be1.png)
“多年之后我在灯下一页页翻着旧信,回忆使一麻袋土豆变成了星星。”温柔字句勾勒出的琐碎往事在白炽灯的光晕中模糊,变成了夜晚里朦胧而缱绻的星星大抵就是书信的魅力。
End
图文内容:刘俊艳
排版编辑:刘俊艳、张徕煜
审核:主任团
![图片[14]-「云上」云中谁寄锦书来-氢创项目设计研究所](https://www.qnchuns.com/wp-content/uploads/2023/03/wxsync-2023-03-bf0d4596209e7c4ecf8635f3fb2c0379.png)
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们
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:云上童行
暂无评论内容